一、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的重要成長事件有哪些?
文學熏陶
她的父親是位陸軍中尉,結婚后一直居住在莫爾巴卡莊園,從事農業(yè)勞動。勞動之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朗讀詩歌和小說。父親酷愛文學這一特點以及熱愛韋姆蘭家鄉(xiāng)風俗習慣的傳統(tǒng)是拉格洛芙從她父親那里獲得的兩項極為寶貴的遺產(chǎn),對她的文學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寫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作品中,父親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時,每年父親生日,8月17日,她總是要邀請莊園里和附近的鄉(xiāng)親們來莊園聚會慶祝,以示對父親的懷念。
除了父親以外,祖母和姑媽對拉格洛芙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她們兩人心中裝著講不完的豐姆蘭民間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講起故事來語調感人,表情豐富,孩子們喜歡圍著她,從早到晚聽她講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歐的詩人、作家以及豐姆蘭地方的民間傳說和故事極大地影響了拉格洛芙藝術的早期階段。
雙腿病殘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腳不幸成了殘廢,3歲半時,兩腳完全麻痹不能行動,從此以后她總是坐在椅子上聽祖母、姑媽和其他許多人講傳說和故事。7歲以后開始大量閱讀,書籍給她病殘的身體帶來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讀到一本關于美國印第安人的冒險傳說,激發(fā)起將來要從事寫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雙腿經(jīng)過多次治療后能像健康人一樣行走,但是走起路來腳仍然有一點兒跛。
二、詩人杜甫的作家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鞏縣,死后葬于家鄉(xiāng)鞏縣。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三、海格洛夫莊園介紹?
海格洛夫莊園(highgrove garden)-查爾斯王子的私人園林
英國格洛斯特郡的海格洛夫莊園是皇家殿下威爾士親王和康沃爾公爵夫人的私人住宅。 海格洛夫最初建于1796年至1798年,以格魯吉亞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自1980年以來一直是屬查爾斯王子所有。
查爾斯王子在1980年就購買了格洛斯特郡的海格洛夫莊園,他對房屋進行了翻新,在莊園內開墾了一個有機農場,并且種植了大量名貴植物和花卉。這里不僅僅是王子的私家農場和家園,莊園里還有一片區(qū)域是他親力親為打造了三十多年有機環(huán)保理念的私家園林。
四、塞爾瑪·拉洛洛夫介紹?
應該是塞爾瑪·拉格洛夫。
(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又名塞爾瑪·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
1858年11月20日,出生在瑞典莫爾巴卡莊園一個世襲貴族地主家庭。1885年,畢業(yè)于斯德哥爾摩羅威爾女子師范學院。1891年,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古斯泰·貝林的故事》。1899年,出版小說《假基督的奇跡》。1902年,出版小說《耶路撒冷》。1907年,出版長篇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9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0年3月16日,因腦溢血逝世。
五、怎么寫列夫托爾斯泰作家卡片?
用自已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抒寫著一部又一部傳世的文學名著。
六、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及作家卡片?
列夫托爾斯泰出生于1828年9月9日,于1910年11月20日逝世,他是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七、作家卡片怎么用卡紙設計?
作家卡片,可以先剪下自己喜歡形狀,比如心形,樹葉形等,然后畫點圖,寫上作者簡介,代表作等。
八、作家格桑作品?
格桑,1958年12月出生,日喀則人。畢業(yè)于西藏師范學院藝術系,油畫畫家,西藏日喀則群眾藝術館創(chuàng)作員。代表作品有《田間》《 儀式》《后藏農夫》等。
九、如何為列夫托爾斯泰編輯作家卡片?
編輯卡片上要呈現(xiàn)人物、作品、社會境況等
十、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編輯作家卡片?
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態(tài)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
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論饑荒》一文而企圖將他監(jiān)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
至此又因《復活》的發(fā)表,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于1901年以俄國東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義革除他的教籍。
這個決定引起舉世的抗議,托爾斯泰卻處之泰然。
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而寫《致沙皇及其助手們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并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zhàn)爭。
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
而在革命失敗后,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寫出《我不能沉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