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瓦拉名言?
1.讓我們終于理想,讓我們面對現(xiàn)實。
2.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
3.我怎能在別人的苦難面前轉(zhuǎn)過臉去。
4.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們將一千零一次地回答,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二、格瓦拉事跡?
切·格瓦拉
阿根廷馬克思主義革命家
代表作《摩托日記》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男,生于阿根廷,阿根廷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y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級領(lǐng)導人。1965年離開古巴后到第三世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擊戰(zhàn)爭。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捕,繼而被殺。
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羅薩里奧。格瓦拉的父親埃內(nèi)斯托·格瓦拉·林奇的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是一個聲譽卓著的家族。母親塞莉亞·德·拉·塞爾納·略薩的家族也已在阿根廷生活了7代,同樣也是貴族家庭,祖先約瑟·德·拉·塞爾納牙最后一任駐秘魯總督。格瓦拉的父母于1927年結(jié)婚。
1948年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學習醫(yī)學。
1950年暑假時,格瓦拉游歷了阿根廷北部的12個省,走過了約4000多公里的路程。
1951年在自己的好友藥劑師阿爾貝托·格拉納多的建議下,決定休學1年環(huán)游整個南美洲。他們于1951年12月29日出發(fā),決定的線路為:沿著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經(jīng)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到達委內(nèi)瑞拉。在路途的中間他們的摩托車壞掉了。格瓦拉還在秘魯?shù)囊粋€麻風病人村作了幾個月的義工。在這次旅行中,格瓦拉開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產(chǎn)生。
1952年9月乘飛機回到了阿根廷。
1953年6月1日正式畢業(yè)于醫(yī)學院。
1953年7月7日拉開始了第2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維亞經(jīng)歷了一次革命之后,格瓦拉從厄瓜多爾前往危地馬拉。12月24日到達了危地馬拉。在危地馬拉,格瓦拉結(jié)識了許多由于反抗獨裁統(tǒng)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與這些革命者一起投入保衛(wèi)阿本斯政權(quán)的斗爭,積極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務(wù)。
三、嗡阿扎瓦嗄扎拉轟的讀音?
阿扎瓦嗄扎拉轟的讀音是wēng ā zhā wā gā zhā lā hōng。
扎 [zā]
漢語漢字
扎:zāㄗㄚˉ,zhāㄓㄚˉ,zháㄓㄚˊ。從手、從乚。玄鳥鳴聲象春艸木冤曲欲出而尚又蒅曲隱蔽是乚之范式。手、乚兩范式疊加。手被蒅曲隱蔽者纏束或刺中是扎之范式。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