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德國黑啤酒好喝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黑格爾的介紹
- 2、黑格爾簡介
- 3、黑格爾有著怎樣的人生?
- 4、黑格爾啤酒口碑如何?
- 5、黑格爾的簡介
黑格爾的介紹
一、黑格爾1770年8月生于德國的斯圖加特。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于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fā)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xiàn)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fā)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fā)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恩格斯后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于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fā)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p>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二、黑格爾生于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父親是稅局書記。1780年起他就讀于本城文科中學,接受古典和啟蒙教育。他在這期間所寫的幾篇短文,如《三人間交談》、《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宗教》、《談古今詩人的顯著區(qū)別》等,顯示出他喜歡分析歷史故事中的矛盾、對傳統(tǒng)宗教觀念采取批判態(tài)度的傾向。他在美學中關于當代詩人已不再起廣泛作用的觀點,也在此時相當明確地提了出來。1788年10月黑格爾到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他對于哲學充滿興趣,十分努力,而對于正統(tǒng)神學則很反感。在學院里,黑格爾同荷爾德林、F.W.J.謝林結識,他們之間的友誼對于他的思想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們當時都是法國革命的熱忱擁護者。以后黑格爾對于法國革命基本保持肯定態(tài)度。大學畢業(yè)后,他沒有選擇牧師的職務。1793~1796年,在瑞士伯爾尼一個貴族家里擔任家庭教師。這一時期黑格爾對法國革命以后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tǒng)治持譴責態(tài)度。1797年末至1800年,黑格爾到法蘭克福任家庭教師。這里的待遇比在伯爾尼優(yōu)越,又能與好友荷爾德林生活在一起,為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801年1月黑格爾在繼承父親的一部分遺產之后,來到了當時德國哲學和文學的中心耶拿,開始了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階段。他與謝林一起開課,又合辦《哲學評論》。直到《精神現(xiàn)象學》出版之前,兩人一直合作,保持著良好的友誼。1801年黑格爾通過了學位論文和講課資格的答辯。 1805年獲得副教授職。 1804年黑格爾成為耶拿礦物學會鑒定員和威斯特伐侖自然研究會正式會員。1807年成為海德堡物理學會名譽會員。1807年 3月黑格爾遷居班堡,任《班堡報》的編輯。由于他的報紙同情拿破侖,一再與慕尼黑官方發(fā)生糾葛,一年后他辭去這個職務。1808年12月黑格爾轉到紐倫堡任中學校長。1816年黑格爾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開始享有盛譽。1818年普魯士國王任命黑格爾為柏林大學教授。1822年,黑格爾被任命為大學評議會委員。1826年《福斯報》發(fā)表慶祝黑格爾生日的報道,受到普魯士國王的警告。1829年10月黑格爾被選為柏林大學校長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爾被授予三級紅鷹勛章,同年夏他的《論英國改革法案》一文發(fā)表,因普魯士國王下令中止,文章只發(fā)表了前半部分。1831年11月14日黑格爾病逝于柏林。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其中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部分)、《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等。
2.哲學思想及其發(fā)展過程
2.1 圖賓根、伯爾尼和法蘭克福時期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里,受到I.康德、B.斯賓諾沙和 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其中,他特別重視盧梭的著作,同時對古代精神的理解和解釋也很注意。他寫了《談讀古希臘和經典作家給我們提供的一些成見》一文,認為古代作家?guī)缀踉谝磺袝r代都同樣保持著他們的聲望,他們的著作現(xiàn)在也保持其價值,因為它們適合于“教養(yǎng)”。這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概念。黑格爾在文中借助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G.E.萊辛的《智者拿坦》去批評正統(tǒng)教義。
黑格爾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黑格爾在1795年 4月16日致謝林的信中表明,他期望從康德的體系及其完成中看到德國的一場革命。盡管黑格爾此時尚未完成對康德的批判,但他確認康德體系的革命性質,并把自己的哲學思考放在這一基點上。他強調這一目標的實踐方面,認為哲學的最高目的是提高人的地位,時代的最好標志是人值得尊重。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lián)系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
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按照康德關于理性宗教的要求,黑格爾寫了《耶穌傳》,把耶穌看成一位德行教師。他還寫了《基督教的實定性》,把基督教看作是違反實踐理性而強加于人的僵死的宗教。這在宗教的批判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1798年,他匿名出版了《關于瓦特幫(貝德福)和伯爾尼城先前國法關系的密信》,對伯爾尼寡頭制度下的政治和司法作了尖銳的批判。黑格爾對于英國的政治經濟學也有所研究,對于早期資本主義有較深的理解,并且構成他整個體系的重要部分。之后他逐步轉入哲學。黑格爾不滿意康德道德律的至上性,認為這是把普遍法則與個別主體對立起來。黑格爾主張普遍與個別、道德與感性的統(tǒng)一,他通過對愛、生命、精神和倫理的論述、力求克服二元論,以達到辯證的統(tǒng)一。黑格爾認為統(tǒng)一性是“結合與非結合的結合”,或者說,“主體與客體的合一,自然與自由的合一,可能與現(xiàn)實的合一”。這時,黑格爾仍然認為宗教高于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后,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
2.2 耶拿時期和班堡時期
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yōu)轶w系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fā)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黑格爾站在謝林一邊。用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批判J.G.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然而,文中已經蘊含著黑格爾自己特有的觀點,表明他沒有完全停留在謝林的體系之中。黑格爾認為,絕對是同一和非同一的同一,哲學的任務在于揚棄分離,達到結合。他批評費希特沒有達到這種同一,僅以自我意識為主體-客體,其實主體是主觀的“主體-客體”,客體是客觀的“主體 -客體”。他還認為,作為謝林體系的同一性是絕對的同一,取消任何差別與對立,會導致獨斷論。黑格爾與費希特的不同,在于他強調絕對作為本體的客觀性;他與謝林的不同,在于他強調絕對之中包含著差異及其顯現(xiàn)與展示過程。黑格爾把哲學規(guī)定為知識的總體,認為它是一個概念體系,這一體系的最高法則不是知性,而是理性。他要求哲學以概念體系的形式表現(xiàn)絕對,表現(xiàn)主客體的辯證統(tǒng)一,從而奠定了他的辯證的客觀唯心論的原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fā)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 “真正的哲學” 區(qū)別開來。其中《論自然法權的科學研究方法》一文,批判地揚棄了T.霍布斯與盧梭的自然法權的學說,并進而批判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實踐哲學。他主張在近代條件下發(fā)展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原則,在保證個人自由的條件下,確立個人和整體的一致性,確立倫理和自由的統(tǒng)一、道德與倫理的統(tǒng)一。黑格爾還論述了倫理的組織形態(tài)以及勞動的倫理意義。上述著作和論文,都為黑格爾創(chuàng)作《精神現(xiàn)象學》作了準備。
黑格爾從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xiàn)象學》,于1807年3 月出版。它標志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志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fā)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fā)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于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xiàn)在這部意識發(fā)展史中?!毒瘳F(xiàn)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fā)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fā)展及人類社會發(fā)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對此,黑格爾主要是通過“異化”和“自我意識的異化”加以揭示的。只不過黑格爾把歷史中人的異化的不同形態(tài),歸結為意識異化的不同形態(tài)。這樣,他就把歷史發(fā)展唯心主義地顛倒了。但是,在這種顛倒的形式中,包含著對于勞動本質的深刻認識,即把現(xiàn)實的人理解為他自己勞動的結果。
《精神現(xiàn)象學》包含著黑格爾后來創(chuàng)造的龐大體系的基本綱要、萌芽和雛形。《邏輯學》中包含的思維的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概念的自身運動、真理按其本性自己運動、 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對立面的樹立及其揚棄從而達到統(tǒng)一、否定之否定等等黑格爾哲學體系核心的基本觀點, 該書在某種程度上都提出來了。 《精神現(xiàn)象學》還包含后來《精神哲學》的基本輪廓、《自然哲學》的萌芽形態(tài)。著作在論述“感性確定性”時涉及到時空范疇;在論述“知性”時,提出了諸如物質、運動、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內在核心等問題;在論述“觀察的理性”時,討論到生理學和生物學,提出了把自然當作有機整體的觀點,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相面學和頭蓋骨相學;在論述“理性” 尤其是“精神” 時,討論了許多道德、倫理問題, 涉及到從古希臘、 羅馬至近代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廣闊歷史問題,這些都為后來的《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開了先河。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黑格爾雖然尚未在絕對精神部分把藝術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擺進去,但在論述希臘的倫理世界和討論道德時,他已涉及到悲劇起源于片面?zhèn)惱碛^念沖突以及希臘悲劇中的命運問題。在討論藝術的宗教時,他對藝術作了抽象的、有生命的和精神的區(qū)分,這和他后來在《美學》中把藝術發(fā)展分為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有內在聯(lián)系?!毒瘳F(xiàn)象學》中關于宗教的論述,從其內容的安排上看,大體上與他的《宗教哲學講演錄》也是一致的。
黑格爾在從耶拿到班堡辦報的一年時間里,寫了《誰在抽象思維》這篇批判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文章。但他試圖參與政治實踐的愿望卻沒有實現(xiàn)。
2.3 紐倫堡時期和海德堡時期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 3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并加以應用。透過這部著作的神秘外殼, 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對于自然、 社會與思維中一般辯證法的深刻表述。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xiàn)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由“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組成的概念推演體系。概念在這個體系中的先后次序,只是邏輯的,與時間無關。它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出現(xiàn)之前就永恒存在,并構成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原和本質。恩格斯針對這種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創(chuàng)世說加以理性化的性質。正是在這種神秘主義虛構的外殼后面,無論就《邏輯學》的整體還是它的各部分而言,處處都包含著關于客觀辯證法系統(tǒng)的深刻洞見。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
從整體上看,在《邏輯學》中,“存在論”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較抽象?!氨举|論”的概念是間接性的,向具體概念前進了一步?!案拍钫摗钡母拍钍侵苯有耘c間接性的統(tǒng)一,達到了真正的具體概念。《邏輯學》的這個整體結構表明,黑格爾實質上已經把認識看成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但他把這個認識過程看成是客觀世界本身的發(fā)展過程,從而把認識的邏輯結構強加給客觀世界。在認識的邏輯結構中,黑格爾在極力把人類認識所得的概念,采取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方式,分層次地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體系時,本身就包含著對于世界真實辯證過程認識的深化與升華。《邏輯學》集中地體現(xiàn)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
在“存在論”中,黑格爾通過質、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質量互變作為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提出來了。質是某物之所以為某物的規(guī)定性。質的規(guī)定性一旦喪失,某物就不成其為某物。質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質而推出量。量作為事物外在規(guī)定性,其變化一般不影響事物的性質。但這種量變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就是度或稱尺度。度又包含量變不影響質變與影響質變的兩重含義。黑格爾把質量互變的點稱作“交錯點”,把由此種點組成的線稱作“交錯線”。特別重要的是,黑格爾指明了量變是“漸進性的過程”,而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達到“飛躍”,并借此批判了否認質變和飛躍的形而上學發(fā)展觀。他指出,“一切□和□,不都是連續(xù)的漸進,倒是漸進的中斷,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本質論” 包括本質自身、 現(xiàn)象、現(xiàn)實三個層次的概念。黑格爾的杰出貢獻主要是通過本質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區(qū)別、對立、矛盾諸層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認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揭示了對立統(tǒng)一這個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黑格爾認為,以傳統(tǒng)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為把握世界本質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同語反復,不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而且違背常識,甚至違背形式邏輯本身。即使一個由主詞和賓詞組成的判斷,也不是依據 a=a這個同一律,而必須承認主賓詞統(tǒng)一中包含有區(qū)別,否則就不成其為一個判斷。黑格爾由此進一步認為,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有動力和活動。同時,黑格爾還把矛盾發(fā)展看作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同一、區(qū)別、對立,都是矛盾發(fā)展的不同層次。同一不是 a=a,而是包含區(qū)別于自身。區(qū)別不是a≠非a,而是內含同一。對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樣包含同一于自身。但是,這些矛盾階段,尚處于自在階段,都還沒有達到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具有生命搏動的階段。只有經過自為階段的矛盾,才能過渡到一個新的矛盾統(tǒng)一體即根據。由此可見,黑格爾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表述是相當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對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內,矛盾中的對立面轉化是有條件的,對立面的轉化標志著舊矛盾的揚棄和新矛盾的產生。此外,黑格爾還運用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論證本質與現(xiàn)象、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xiàn)實等諸種辯證統(tǒng)一關系,批判康德、D.休謨等人在這方面的形而上學觀點。
“概念論”包括主觀性、客觀性、理念三個階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觀性部分,黑格爾批評把傳統(tǒng)邏輯作為世界觀所表現(xiàn)的形式主義和僵化的傾向,并從邏輯形式所固有的內容及其關聯(lián)上,提出了關于概念、判斷、推理的辯證觀。概念、判斷、推理作為表達真理的具體概念,是普遍,但不同于抽象的“共同點”,而是包含特殊、個別于自身;它是個別與特殊,但并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于自身中。黑格爾在這里集中地揭示了普遍與特殊相聯(lián)結這個辯證法的重要內容,從而把他創(chuàng)立的辯證邏輯與傳統(tǒng)邏輯作了嚴格的區(qū)別。在客觀性部分,黑格爾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他實質上把目的性作為人所獨具的實踐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實現(xiàn),被黑格爾稱為“理性的狡獪”,即它不直接與對象發(fā)生關系,而是借助于工具和手段來實現(xiàn)。黑格爾關于工具重要性的認識,包含著向歷史唯物主義前進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爾《邏輯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它包括生命、認識的理念,實踐的理念、絕對理念諸層次。在這部分,集中表達了黑格爾的真理觀和方法論。就真理觀而言,黑格爾不僅認為真理存在于現(xiàn)實事物的總和與相互關系之中,存在于對立面統(tǒng)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體的;而且認為真理是一個矛盾的發(fā)展過程。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行動推理”:①目的發(fā)自現(xiàn)實,并要求支配現(xiàn)實;②目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去陶鑄現(xiàn)實;③結果使目的得到實現(xiàn)。在這個推理中,包含著如何使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達到統(tǒng)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論而言,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包含了前此概念發(fā)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這里所考察的已經不是這種結果,而是它的發(fā)展形勢,即整個哲學方法。黑格爾依據內容與方法統(tǒng)一的原則,既堅持內容決定方法,又強調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明確指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和概念”。鑒于哲學的發(fā)展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為了把握哲學發(fā)展中各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三分法只是認識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堅持對立統(tǒng)一原則,把作為辯證法要素的分析與綜合統(tǒng)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并在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
《邏輯學》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因為它既不是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形式邏輯,也不是今天的語言分析邏輯和數(shù)理邏輯,而是屬于另一種思維模式。它在客觀唯心主義前提下,以辯證法為貫串其中的主線,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結合為一體,即用思辨概念表達同一的本原,即主客統(tǒng)一體自我展現(xiàn)的整體過程,并且只有在這種意義上,它才是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邏輯,是真理自身的邏輯和達到具體真理的途徑。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講授哲學史、法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形而上學。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發(fā)表了政論《評 1815年和 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復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
2.4 柏林時期
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個有改革起色的普魯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物阿爾騰斯泰因。黑格爾改變了以往厭惡普魯士的態(tài)度,希望柏林這個新的政治中心能夠同時成為科學與哲學中心,建立起一個“思想的自由王國”。事情的進展與他的愿望不同,他和普魯士當權者貌合神離,他的哲學也遭到非議,甚至引起普魯士當局的不滿。
黑格爾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法哲學闡述 “客觀精神” 的全部內容,即權利、道德和倫理。整個法哲學的基礎是關于自由的問題,其他方面則屬于現(xiàn)象領域或歷史性方面。法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法”或“權利”,黑格爾把它定義為“自由的所有規(guī)定的定在”,要求把它同法律上講的權利、同所謂市民權利區(qū)別開來,要求對它不要做慣常的理解,聲明它是指道德、倫理和世界歷史。所以就理論原則來說,法哲學是一種近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它比啟蒙運動思想有所前進,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因素。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在黑格爾的歷史觀中,歷史的基本問題是關于自由的問題,他把歷史看作自由意識的進展。他用目的論理解歷史,認為歷史的終極目的,在于讓精神達到認識和實現(xiàn)其自身的自由。精神的本質是自由,它的其他一切特性都是為自由服務的手段。歷史中的偉人也只是精神的工具。黑格爾把對自由歷史的認識看作一個過程,最終認為一切人作為人是自由的。但這一過程更多地是從邏輯上復制歷史,因此,他強調過程的長期性時又強調了原則本身及其歷史實現(xiàn)之間的區(qū)別,認為這是一個基本規(guī)定。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guī)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后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其青年時代相比,這時他對基督教的批判大大減弱了,甚至在哲學上與基督教和解。這不只影響黑格爾的宗教哲學,也給他體系的其他部分打上了神學印記。宗教在黑格爾體系中高于藝術,但低于哲學。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tǒng),表現(xiàn)了明顯的近代色彩。他把宗教看作一種認識方式,認為它是以表象認識絕對。他排除人格神,排除對神的盲目崇拜和對神的依賴感,而要求用思維把握神,使宗教在哲學中得到“揚棄”;強調神成為人以及人提高為神。黑格爾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xiàn)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已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
黑格爾在柏林作了 6次關于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tǒng)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fā)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黑格爾力求使哲學史成為科學,反對把哲學史當作偶然意見的堆積,主張哲學史中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他把發(fā)展的原則貫串于對哲學史的考察,把哲學史理解為完整的辯證過程。這一過程是統(tǒng)一的真理得到認識的過程,其中的多樣性、差異性和特殊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為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并非固定的。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于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以上:薛華 王樹人)
3.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黑格爾關于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三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fā)展過程。黑格爾把法看作自由理念的體現(xiàn),它的出發(fā)點是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由意志借財產私有權以實現(xiàn)其自身,就是抽象的法;它在個人主觀內心的規(guī)定,就是道德,所以道德是主觀意志的法。他指出,道德意志表現(xiàn)于外,便構成行為;行為通過故意的或有意圖的活動所達到的結果,就是福利;法與福利的結合就是善,而良心是對善的內部規(guī)定或認識。黑格爾總結全部倫理思想史所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行法之所是,并關懷福利,——不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質的福利,即他人的福利。”(《法哲學原理》第136頁)黑格爾認為,道德行為的外部體現(xiàn)是復雜的綜合體,是必然與偶然、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性與情感的辯證統(tǒng)一,善與惡也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在他看來,良心是一個辯證的發(fā)展過程,它在道德階段即在主觀意志階段只是形式的,既可能為善,也可能為惡,還處在“轉向作惡的待發(fā)點上”,要達到對普遍的善即絕對價值的認識,只有在倫理階段的普遍關系中才能實現(xiàn)。
黑格爾認為,揚棄了的道德就是倫理,并在倫理中顯示出人類共同體的有機形式,其發(fā)展過程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三個環(huán)節(jié)。家庭是單個人以愛相維系的聯(lián)合體,它的分化及其外部聯(lián)系所形成的共同體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一個包含復雜需要的體系,集中表現(xiàn)著個人與社會、利己與利他的矛盾。在黑格爾看來,人的現(xiàn)實活動表現(xiàn)為需要、勞動和享受三個環(huán)節(jié),個體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既是自己需要的滿足,同時又是對其他個體需要的滿足,每一個個體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通過別的個體的勞動才能達到。因此,他強調,他人和社會整體離不開個體,個體也在為他人和社會整體的獻身活動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從而達到“為他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的統(tǒng)一,這種“活的精神”的倫理表現(xiàn),是“他們?yōu)槲?,我為他們”。黑格爾力圖克服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自愛論與仁愛論的片面性,提出應通過勞動和交換,在對立中使個人的利己心轉化為有利于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xiàn)個人利益和他人、社會利益的統(tǒng)一。黑格爾指出,市民社會劃分為不同階級、具有嚴格等級是國家的主要基礎,國家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統(tǒng)一,是倫理理念的最高體現(xiàn),因而也是調解社會矛盾和個人生活的神圣力量。他強調,個人只有把自我規(guī)定在普遍的等級和階級關系中,才能獲得客觀性和人格;個人只有隸屬于國家,才能使形式的良心提高到真實的良心,實現(xiàn)法與福利、權利與義務、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達到至善和自由。
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xiàn)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后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以上:宋希仁)
4.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xiàn)。
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性的理念,整個世界不外是絕對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從而歷史不再是一堆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合乎規(guī)律、合乎理性的發(fā)展。藝術、宗教、哲學,便是絕對理念在精神階段發(fā)展中的最高階段。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成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
黑格爾簡介
黑格爾
黑格爾(Hegel,1770—1831)是德國哲學中由康德啟始的那個運動的頂峰;雖然他對康德時常有所批評,假使原來沒有康德的學說體系,決不會產生他的體系。黑格爾的影響固然現(xiàn)在漸漸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僅限于德國,也不是主要在德國。十九世紀末年,在美國和英國,一流的學院哲學家大多都是黑格爾派。在純哲學范圍以外,有許多新教神學家也采納他的學說,而且他的歷史哲學對政治理論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學說體系中保留下來若干重要的黑格爾派特色。即使(據我個人認為)黑格爾的學說幾乎全部是錯誤的,可是因為他是某種哲學的最好代表人物,這種哲學在旁人就沒有那么一貫、那么無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著不單是歷史意義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一生沒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時代,他非常熱中于神秘主義,他后日的見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為是神秘洞察的東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學當Privatdozent (無俸講師)——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戰(zhàn)役開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寫成了《精神現(xiàn)象學》(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紐倫堡大學當Privatdozent,后來又在海德堡大學作教授(1816—1818),最后從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學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學都講授哲學。他晚年是一個普魯士愛國者,是國家的忠仆,安享公認的哲學聲望;但是在青年時代他卻藐視普魯士而景仰拿破侖,甚至為法軍在耶拿的勝利而歡欣。
黑格爾的哲學非常艱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學家當中他可說是最難懂的了。在開始詳細討論以前,對他的哲學先作一個一般勾畫,或許有些幫助。
由于他早年對神秘主義的興趣,他保留下來一個信念:分立性是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
有限事物外觀上的自立性,在他看來是幻覺;他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但是他不把全體想象成單純的實體,而想象成一個我們應該稱之為有機體的那類的復合體系,在這點上他與巴門尼德和斯賓諾莎是不同的??磥砗孟駱嫵蔀槭澜绲哪切┟菜品至⒌臇|西,并不單純是一種幻覺;它們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實在性,因為真正看起來便知道各是全體的一個方面,而它的實在性也就在于這個方面。隨著這種看法,當然就不相信時間與空間本身的實在性,因為時間和空間如果認為是完全實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產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書中提出來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來才有的。
黑格爾斷言現(xiàn)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xiàn)實的。但是他講這話時,他的“現(xiàn)實的”一詞并不指經驗主義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認,甚至還強調,凡經驗主義者所以為的事實,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實作為全體的樣相來看,從而改變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盡管如此,把現(xiàn)實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舊要造成一些與“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當?shù)摹边@個信念分不開的自滿情緒。
復雜萬狀的全體,黑格爾稱之為“絕對”?!敖^對”是精神的;斯賓諾莎認為全體不僅有思維屬性而且有廣延屬性的見解被擯棄了。
黑格爾同歷來其他曾抱有稍類似的形而上學觀點的人有兩點區(qū)別。一點是強調邏輯:黑格爾認為,“實在”的本性從它必須不自相矛盾這個唯一的考慮就能推演出來。另一個(與第一點密切相關的)區(qū)別特征是稱作“辯證法”的三元運動。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兩部《邏輯學》(Logic),要想正確理解他對其它問題的見解的依據,這兩部書不可不懂。
邏輯照黑格爾的理解,他明確地說和形而上學是一回事;那是一種跟普通所說的邏輯完全不同的東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謂語,如果把它認作是限定“實在”全體的,結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們不妨舉巴門尼德的學說:唯一實在的“太一”是球狀的,作為一個粗淺的實例。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邊界便不會是球狀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虛空間),它才可能有邊界。因此,假定整個宇宙是球狀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歐幾里得幾何抬出來,對這個議論未嘗不可以有異議,但是這議論作為一個說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或者,我們來舉另一個更粗淺的實例——過于粗淺了,遠不是黑格爾會使用的。你可以說甲君是一個舅舅,這沒有明顯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講宇宙是舅舅,你就會陷入難局。所謂舅舅就是一個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與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會是“實在”全體。
這個實例或許也可以用來說明辯證法,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首先我們說:“實在是舅舅”。這是“正題”。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著存在外甥。既然除 “絕對”而外任何東西都不真存在,而我們現(xiàn)在又保證存在外甥,所以我們不得不斷言 “絕對是外甥”。這是“反題”。但是這和“絕對”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樣的缺陷;于是我們被迫采取這個看法:“絕對”是舅舅和外甥構成的全體。這是“合題”。但是這個合題仍舊不圓滿,因為一個人必須有個姊妹作外甥的母親,他才能當舅舅。因此,我們被迫擴大我們的宇宙,把姊妹連姊夫或妹夫都包括進去。據主張,照這種方式,僅憑邏輯力量就能不停地驅使我們從有關“絕對”提出的任何謂語達到辯證法的最后結論,那叫作“絕對理念”。在整個這過程當中,有一個基礎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關于整體 “實在”的,就不可能實際真確。
這個作為基礎的假定有一個傳統(tǒng)邏輯上的根據,傳統(tǒng)邏輯假定每個命題都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按照這種看法,一切事實都是說某物具有某性質。所以可見“關系”不會是實在的,因為關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兩?件事物。“舅舅”是一個關系,一個人可以當了舅舅而不知道這回事。在這種場合,從經驗觀點看來,這人沒有由于當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我們把“質”字理解為撇開他與其他人和物的關系,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種東西,那么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沒有的質。主語、謂語邏輯能夠避免這種困難的唯一方法就是講,這事實不單只是舅舅的性質,也不單只是外甥的性質,而是舅甥所成的全體的性質。因為除“全體”而外一切東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種種關系,可見關于個別的事物無法談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實上唯有“全體”才是實在的。這點從下述事實可以比較直接地推出來:“甲和乙是兩個”不是主語謂語命題,因此基于傳統(tǒng)邏輯來說,不會有這種命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兩個事物,因此唯獨看作統(tǒng)一體的“全體”是實在的。
以上的議論黑格爾并沒有明白敘述,而是隱含在他的體系之中,同樣也隱含在其他許多形而上學家的體系中。
他是用正,反,合三方面來分析事物的。舉幾個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的實例,也許可以使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邏輯的議論開頭先假定“絕對是純有”;我們假定它就?是純有,而不加給它任何質。但是不具有任何質的純有是無;于是我們達到反題:“絕對即是無”。從這種正題和反題轉入合題:“有”與“非有”的合一是“變易”,所以說“絕對是變易”。這當然也不行,因為變易必得有什么東西變易。這樣,我們對“實在”的見解通過不斷改正以前的錯誤而發(fā)展,所有這些錯誤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當成好像可以是全體,從這種不適當?shù)某橄蠡a生的?!坝邢尬锏慕缦薏粏问菑耐饨鐏淼模凰陨淼谋拘跃褪撬粨P棄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轉變成它的對立面?!?/p>
照黑格爾講,過程對理解結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辯證法的每個在后的階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著在前的所有階段;這些階段沒有一個被?完?全取代,而是作為全體中的一個因素而賦予它適當?shù)奈恢谩K圆粴v經辯證法的所有階段,便不可能到達真理。
認識作為整體看,具有三元運動。認識始于感官知覺,感官知覺中只有對客體的意識。然后,通過對感覺的懷疑批判,認識成為純主體的。最后,它達到自認識階段,在此階段主體和客體不再有區(qū)別。所以自意識是認識的最高形態(tài)。當然,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必得如此,因為最高一種的認識一定要是“絕對”所具有的認識,既然“絕對”是 “全體”,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要它認識了。
依黑格爾的意見,在最好的思維中,思想變得通暢無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樣,是判然分明的對立物;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們能夠認識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拔覀兡軌蚨嗌儆行╁e誤地去認識”;我們將絕對真理歸于某一件孤離知識時便發(fā)生這種情況。像“凱撒是哪里出生的?”這種問題,有一個直截了當?shù)拇鸢?,這答案從某個意義上說是真的,但是在哲學的意義上不真。按哲學講, “真理就是全體”,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爾說:“理性即對全部實在這種有意識的確信?!边@并不是說分立的人是全部實在;就他的分立性來說,他不是十分實在的,但是他的實在處在于他參與整體的“實在”。隨著我們變得日益理性,這種參與也相應地增大。
《邏輯學》末尾講的“絕對理念”,是一種像亞里士多德的“神”似的東西。絕對理念是思維著自身的思想。很明顯,“絕對”除思維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維,因為除對我們理解“實在”的偏狹錯誤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東西。據他說,“精神”是唯一的實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識向自身中映現(xiàn)。定義“絕對理念”的實際原話非?;逎?。瓦勒斯譯之如的理念的統(tǒng)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為對象,而且從這一概念看來,客觀世界即是一理念——在這客觀世界里一切規(guī)定均統(tǒng)一起來了。)德文原文更難懂。
不過,問題的實質并不像黑格爾說的那么復雜似的。絕對理念是思維著純思想的純思想。這就是神古往今來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著說:“因此這種統(tǒng)一乃是?絕?對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p>
現(xiàn)在來談黑格爾哲學的一個奇妙特色,這是他的哲學與柏拉圖或普羅提諾或斯賓諾莎的哲學的區(qū)別。雖然終極實在是無時間性的,而且時間無非是由于我們沒能力看到 “全體”而產生的一種幻覺,可是時間過程卻跟純邏輯的辯證法過程有密切關系。事實上,世界歷史一向就是歷經從中國的“純有”(關于中國,黑格爾除知道有它而外毫無所知)到“絕對理念”的各范疇而進展的,絕對理念看來在普魯士國家即便沒有完全實現(xiàn),也接近實現(xiàn)了。根據黑格爾自己的形而上學,我不能了解世界歷史反復辯證法的各個轉變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這卻是他在《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發(fā)揮的論點。這是一個有趣的論點,它使人間事務的種種變革獲得了統(tǒng)一性和意義。這論點也和其它歷史理論一樣,如果要想說來似乎有道理,需要對事實作一些歪曲,而且相當無知。黑格爾同他以后的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樣,這兩樣資格都具備。奇怪的是,一種被說成是宇宙性的歷程竟然全部發(fā)生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并且,假若“實在”是無時間性的,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這歷程后來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體現(xiàn)較高的范疇——除非人當真要采取這樣一種褻瀆不敬的假定:宇宙漸漸在學習黑格爾的哲學。
據黑格爾說,時間歷程按倫理和邏輯雙方面的意義來講,都是從較不完善到較完善。確實,這兩種意義在他看來并不是真正區(qū)別得開的,因為邏輯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個密致的全體,不帶高低不平的邊緣、沒有獨立的部分,而是像人體一樣,或者說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樣,結成一個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趨向單一目標的有機體;這也就構成倫理的完善性。引幾段原文可以說明黑格爾的理論: “理念正如同靈魂向導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領袖;而精神,即這位向導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歷史的種種事件的指導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這種指導職能來認識精神,便是我們當前的工作的目的?!?/p>
“哲學為觀照歷史而帶來的唯一思想即‘理性’這一單純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歷史因而顯示出一種合理的歷程。這種信念和洞察在歷史學本身的范圍內是一個假說。在哲學領域中,它卻不是什么假說。在哲學里由思辯認識證明:理性——這里不考究宇宙對神的關系,僅只這個名詞就算夠了——既是?無?限?力?量也是?實?體;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無?限?素?材與?無?限?形?式——即推動該內容的東西。理性是宇宙的?實?體?!?/p>
“這種‘理念’或‘理性’,是?真?實、是?永?恒、是絕對?有?力?的存在;它顯現(xiàn)在世界中,而且在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榮耀而外,再沒有別的顯現(xiàn)出來——這便是如前面所說,在哲學中已經證明的、在這里看作確證了的論點?!?/p>
“知性和自覺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沒有委給偶然,而是必定表現(xiàn)為自知的理念的樣子?!?/p>
這是“一個恰巧為?我所知的結果,因為我已經詳細考察了全領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歷史哲學》的緒論。
精神及精神發(fā)展的過程,是歷史哲學的實在對象。把精神和它的對立物即物質加以比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質的實質是重量;精神的實質是自由。物質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內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边@話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義或許比較能說明問題:
“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無限,是純粹的同一性,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離開,作為自己的另一個東西,作為和共相對立的‘向自有’及‘內自有’。”
在精神的歷史發(fā)展中,曾經有三個主要階段:東方人、希臘人與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笆澜鐨v史就是對無約束的天然意志的訓練,使它服從于普遍的原則,并且賦予它主觀自由。
東方過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臘與羅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贝蠹铱倳詾?,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適當?shù)恼w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同樣都屬于若干者自由的階段,專制政治屬于唯一者自由的階段,?君?主?制則屬于所有者自由的階段。這和黑格爾所使用的“自由”一詞的極其古怪的意義是分不開的。在他看來,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同意);但是他總愛把這話倒轉過來,主張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因而,在他來講,“自由”所指的可說無非是服從法律的權利。
可以想見,在“精神”在地球上的發(fā)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給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實現(xiàn)絕對真理,作為自由的無限自決——以自己的絕對形式本身作為其旨趣的?那?種自由?!边@是一種無上妙品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指你可以不進集中營。這種自由不意味著民主,也不意味著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黨口號,這些都是黑格爾所鄙棄的。當精神加給自己法律時,它做這事是自由的。照我們的世俗眼光看來,好像加給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體現(xiàn),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體現(xiàn)。但是從“絕對”的觀點看來,君主與臣民的區(qū)別也像其它一切區(qū)別,本是幻覺,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獄里的時候,這仍舊是精神自由地決定自己。黑格爾稱贊盧梭把總意志和全體人的意志區(qū)分開。據推測,君主體現(xiàn)總意志,而議會多數(shù)不過體現(xiàn)全體人的意志。真是個便當好用的學說。
黑格爾把日耳曼歷史分成三個時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從宗教改革以后。
這三個時期又分別叫做圣父王國、圣子王國和圣靈王國。圣靈王國竟然是從鎮(zhèn)壓農民戰(zhàn)爭中所犯的令人發(fā)指的血腥暴行開始的,似乎有點離奇古怪;但是當然,黑格爾并不提這樣的屑細小事,而是正如所料,對馬基雅弗利大發(fā)一通稱贊。
黑格爾對羅馬帝國滅亡以來的歷史的解釋,一部分是德國學校里世界史教學的結果,一部分又是它的原因。在意大利和法蘭西,雖然像塔西陀和馬基雅弗利那樣的少數(shù)人也曾經有過對日耳曼人的浪漫式的景仰,但是一般說日耳曼人向來被看成是“蠻族”入侵的禍首,被看成是教會的仇敵:先在那些大皇帝之下、后來又作宗教改革的領袖。一直到十九世紀為止,各拉丁民族把日耳曼人看作是在文明上低自己一等的人。德意志的新教徒自然抱另一種看法。他們把晚期羅馬人看成精力衰竭的人,認為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帝國是走向復蘇的重要的一步。關于中古時期神圣羅馬帝國與教皇政治的紛爭方面,他們采取皇帝黨的看法;直到今天,德國小學生們都被教導對查理曼和巴巴羅撒無限崇拜。在宗教改革后的時代,德意志在政治上的軟弱和不統(tǒng)一令人慨嘆,普魯士的逐漸興起受到了歡迎,歡迎這使德意志不在奧地利的稍嫌脆弱的舊教領導下、而在新教領導下強盛起來。黑格爾在對歷史作哲學思考時,心里懷想著狄奧都利克、查理曼、巴巴羅撒、路德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之類的人物。解釋黑格爾,得從這些人的勛功著眼,得從當時德意志剛剛受了拿破侖欺辱這件事著眼。
德意志受到了高度頌揚,所以大家也許料想要講德意志就是絕對理念的最后體現(xiàn),超乎它以外恐怕不可能再有任何發(fā)展了。但是黑格爾的見解并不是這樣。他反而說美洲是未來的國土,“在那里,在將要到來的時代,世界歷史的主題要表現(xiàn)出來——或許〔他用典型的口氣補充說〕以南北美之間的抗爭表現(xiàn)出來?!彼孟裾J為一切重大的事情都采取戰(zhàn)爭形式。假使真有人提醒他,美洲對世界歷史的貢獻或許是發(fā)展一個沒有極端貧困的社會,他也不會感興趣。相反,他倒說至今在美洲還沒有真國家,因為真國家需要劃分成貧富兩個階級。
在黑格爾,民族憑著馬克思講的階級所起的作用。他說,歷史發(fā)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某一個民族受托擔負起引導世界通過它已到達的辯證法階段的使命。
當然,在現(xiàn)代這個民族就是德意志。但是除民族以外,我們也必須考慮世界歷史性的個人;那就是這種人:他們的目標體現(xiàn)著當代應發(fā)生的辯證轉變。這種人是英雄,他可能違犯平常的道德律,違犯也不為過。黑格爾舉亞歷山大、凱撒和拿破侖為實例。我很懷疑,依黑格爾之見,人不作戰(zhàn)爭征服者是否能夠是“英雄”。
黑格爾對民族的強調,連同他的獨特的“自由”概念,說明了他對國家的頌揚——這是他的政治哲學的極重要的一面,現(xiàn)在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向這一面。他的國家哲學在《歷史哲學》和《法哲學》(Philosophy of Law)中都有發(fā)揮。
大體上和他的一般形而上學是一致的,但不是這種形而上學的必然結果;不過在某些點上——例如,關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他對民族國家的贊美達到了和他的重全體、輕部分這個一般精神不相容的程度。
就近代來說,頌揚國家是從宗教改革開始的。在羅馬帝國,皇帝被神化了,國家因此也獲得了神圣性質;但是中世紀的哲學家除少數(shù)而外全是教士,所以把教會擺在國家上面。
路德因得到新教邦主們的支持,開始了相反的做法。路德派教會大體上是信奉埃拉司圖斯之說的?;舨际吭谡紊鲜莻€新教徒,發(fā)揚了國家至上說,斯賓諾莎跟他所見略同。前面講過,盧梭認為國家不應當容忍其它政治組織。黑格爾是屬于路德派的激烈新教徒;普魯士國家是埃拉司圖斯式的專制君主國。這種種理由本來會使人預料國家要受到黑格爾的高度重視;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算走到了可驚的極端。
《歷史哲學》里說“國家是現(xiàn)實存在的實現(xiàn)了的道德生活”,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現(xiàn)實性,都是通過國家才具有的。
“因為人的精神現(xiàn)實性就在于此:人自己的本質——理性——是客觀地呈現(xiàn)給他的,它對人來說有客觀的直接的存在。因為‘真的東西’是普遍的意志和主觀的意志的統(tǒng)一,而‘普遍的東西’要在國家中,在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普遍的與合理的制度中發(fā)現(xiàn)。國家是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庇郑骸皣沂抢硇宰杂傻捏w現(xiàn),這自由在客觀的形式中實現(xiàn)并認識自己。
……國家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現(xiàn)中的精神的理念?!?/p>
《法哲學》在論國家的一節(jié)里,把這個學說闡述得稍完全一些?!皣沂堑赖吕砟畹默F(xiàn)實——即作為顯現(xiàn)可見的、自己明白的實體性意志的道德精神;這道德精神思索自身并知道自身,在它所知的限度內完成它所知的。”國家是自在、向自的理性者。假使國家(像自由黨人所主張的那樣)僅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存在,那么個人就可以是國家的成員、也可以不是國家的成員了。然而,國家和個人卻有一種與此完全不同的關系。因為國家是客觀的“精神”,而個人僅以他是國家的成員而論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國家的真意和目的便在于這種結合。倒也承認可能有壞的國家,但是這種國家僅只存在而已,沒有真的實在性,而理性的國家本身就是無限的。
可見黑格爾為國家要求的位置跟圣奧古斯丁及其舊教后繼者們?yōu)榻虝蟮奈恢么篌w是相同的。不過,從兩點上看舊教的要求比黑格爾的要求要合理些。第一,教會并不是偶然造成的地域性社團,而是靠其成員們信以為有無比重要性的一種共同信條結合起來的團體;因而教會在本質上就是黑格爾所謂的“理念”的體現(xiàn)。第二,天主教會只有一個,國家卻有許多。盡管把每個國家在對國民的關系上做成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專制,要找出什么哲學原則來調節(jié)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總有困難。實際上,在這一點上黑格爾放棄了他的哲學空談,而拿自然狀態(tài)和霍布士講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作為后盾。
只要“世界國家”還不存在,那么儼然像只有一個國家似地來談“國家”,這種習慣是要造成誤解的。在黑格爾看來,所謂義務完全是個人對國家的一種關系,所以便沒留下任何借以使各國的關系道德化的原則。這點黑格爾是承認的。他說,在對外關系上,國家是一個個體,每個國家對于其它國家是獨立的。“由于在這種獨立性中,現(xiàn)實精神的‘向自有’有其存在,所以獨立性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光榮?!彼又?/p>
論駁會使各個國家的獨立性受到限制的任何種類的國際聯(lián)盟。公民的義務(就他的國家的對外關系來說)完全限于維持本國家的實質的個體性,即獨立與主權。由此可見戰(zhàn)爭不全然是罪惡,不是我們應當盡力廢止的事情。國家的目的不單是維持公民的生命財產,而這件事實便構成戰(zhàn)爭的道德根據,因此不應把戰(zhàn)爭看作是絕對罪惡或偶然的事情,也不應認為戰(zhàn)爭的原因在于某種不該有的事。
黑格爾并不只是說在某種事態(tài)下一個民族無法恰當?shù)乇苊膺M行戰(zhàn)爭。他的意思遠不止于此。他反對創(chuàng)設將會防止這種事態(tài)發(fā)生的機構——例如世界政府,因為他認為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是一件好事情。他說,戰(zhàn)爭是那樣一種狀態(tài),即我們認真理解現(xiàn)世財產物品的空虛無益。(這個見解應當和相反的理論,即一切戰(zhàn)爭都有經濟原因,作一個對比。)
戰(zhàn)爭有一種實際的道德價值:“戰(zhàn)爭還有更崇高的意義,通過戰(zhàn)爭,各國人民的倫理健康就在他們對各種有限規(guī)定的固定化的冷淡上保全下來?!焙推绞墙┗?;神圣同盟和康德的和平聯(lián)盟都錯了,因為由眾國家做成的一個家庭必定創(chuàng)造出一個敵人。國與國的爭端只能由戰(zhàn)爭來解決;因為國家彼此之間處于自然狀態(tài),它們的關系既不是法的關系,也不是道德關系。各國家的權利在它們個別的意志中有其現(xiàn)實性,而每個國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道德與政治不成對比,因為國家是不受平常道德律約束的。
這便是黑格爾的國家說——這樣一個學說,如果承認了,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國內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黑格爾的騙見之強顯露在這點上:他的國家理論同他自己的形而上學大有矛盾,而這些矛盾全都是那種偏于給殘酷和國際掠劫行為辯護的。一個人如果迫于邏輯不得不遺憾地推論出他所悲嘆的結論,還可以原諒;但是為了肆意鼓吹犯罪而違反邏輯,是無法寬恕的。黑格爾的邏輯使他相信,全體中的實在性或優(yōu)越性(這兩樣在他看來是同義的)比部分中的要多,而全體越組織化,它的實在性和優(yōu)越性也隨之增大。這證明他喜歡國家而不喜歡無政府的個人集群是有道理的,但是這本來應當同樣讓他不喜歡無政府式的國家集群而喜歡世界國家才對。在國家內部,他的一般哲學也應當使他對個人感到更高的敬意,因為他的《邏輯學》所論述的全體并不像巴門尼德的“太一”,甚至不像斯賓諾莎的神,因為他的全體是這樣的全體:其中的個人并不消失,而是通過他與更大的有機體的和諧關系獲得更充分的實在性。個人被忽視的國家不是黑格爾的“絕對”的雛型。
在黑格爾的形而上學中,也沒有任何不強調其它社會組織而獨強調國家的有力理由。在他不重教會重國家這件事情上,我只能看到新教的偏見。此外,假如像黑格爾所認為的那樣,社會盡可能地組織化是好事,那么除國家和教會而外,還必須有許許多多社會組織。由黑格爾的原理來推論,必須說每一項對社會無害而且能夠因協(xié)作而得到振興的事業(yè)都應當有適當?shù)慕M織,每一個這種組織都應當有一份有限獨立性。
也許會有這種反對意見:最后的權力總須歸屬某個地方,除歸屬國家而外不可能歸屬別處。但是即使如此,這個最后的權力在企圖苛酷得超出某個限度時如果不是不可抗拒的,這仍舊是好的。
這就使我們接觸到評判黑格爾的全部哲學時的一個基本問題。全體比部分是不是有較多的實在性?是不是有較多的價值
黑格爾有著怎樣的人生?
蘇聯(lián)解體后,青年們流傳著一句話:“在那以后,沒人在乎你是否讀過黑格爾?!?/p>
盡管話語很悲傷,但能從反面表現(xiàn)出:黑格爾對西方人心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大概相當于我們的王陽明。中國人不熟黑格爾,也不算是個要咬牙跺腳的壞事兒,這次我也只是想給朋友們,簡單介紹介紹這一個男人。
由于他的思想系統(tǒng)太過龐大又太過深奧,所以就不講黑格爾的偉大哲學,我們只單純地聊一聊黑格爾的普通生活,簡單來說,這算是一個放到當代都算是個頗有趣的男人。
1770年的8月27日,黑格爾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個稅務官家庭里。按照今天的話講,他家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所以當時他家的房子就是當時社會中層人士的經典住房:距離市中心很近,生活環(huán)境相當不錯。200多年后,人們經過巨大努力,將黑格爾居住過的這棟房子改造成了“黑格爾紀念館”,從而來紀念這位斯圖加特市的“偉大兒子”。
黑格爾是家里的長子,和母親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知書達理的母親教導下,黑格爾從小就表現(xiàn)出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積極態(tài)度。但十分可惜的是,這位善良的母親在黑格爾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小黑格爾的教育開始得非常早,從3歲就進入了一所德語學校,5、6歲的時候就已經上了小學。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xiàn)在來看,黑格爾都是一個妥妥的三好學生。他聰穎好學,不僅門門功課都是優(yōu)秀,而且在課外也是大量閱讀書籍。
更要命的是,他竟然還堅持做讀書筆記,常常把自己看書的感悟寫下來,而且有些寫得還相當有水平,針砭時弊,一針見血。17世紀是啟蒙主義思潮興起的時代,黑格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他以一個入世不深的少年視角,去努力地探索著啟蒙精神影響下的社會所發(fā)生著的一切。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青年時代的黑格爾學會了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運用資料和駕馭所學知識。這對于黑格爾的成長是一生受益的。
1788年9月25日,黑格爾的中學生涯就此結束。他作為5名即將去大學深造的學生之一,上臺發(fā)表了演講。他在演講中對奧斯曼帝國因為缺乏科學和理性而導致落后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表達了對自己祖國的熱愛的贊美。進入大學后的黑格爾在成長的歷程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他辭別故鄉(xiāng),孤身一人來到了圖賓根這座德國南部的小城。在圖賓根神學院,黑格爾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第一年平平淡淡,但是第二年法國爆發(fā)的大革命,讓黑格爾的生活有了些許波瀾。
大革命期間,圖賓根市專門成立一個政治俱樂部。人們在這里自由表達對歐洲形勢和對德國命運的看法。據說黑格爾是這里面的活躍分子,他常常發(fā)表演講,宣揚啟蒙思想。并且,他還和同伴一起學著法國人栽了一顆自由樹。
從這里就能看出來黑格爾當時的政治態(tài)度是激進而充滿自由的,有著對平等和正義理念的執(zhí)著追求。在大學時代的黑格爾脫去了中學時代的三好學生的外衣,他不再循規(guī)蹈矩只知道學習,而是更加注重個性的獨立和自由。在這里,他只對政治和時事感興趣,而對學校里的什么神學專業(yè)課不屑一顧。所以雖然智力評語始終是“能力優(yōu)”但是行為評語卻下降到了“良”。
他很是討厭學校里像修道一樣的枯燥生活,所以常常絞盡腦汁想著如何享受這段本就該自由的時光。聽說,他經常外出散步,或者騎馬兜風,又或是到小酒館里喝上幾杯。他尤其鐘愛葡萄酒,但啤酒也能接受;他還愛下國際象棋,各種各樣的紙牌也都能玩得花樣頻出。
有時候他甚至喝得酩酊大醉,還要在同學的幫助下才能躲過老師的檢查。青春氣盛,躁動不安的黑格爾在大學里還將一位教授的女兒追到了手……
這就是青年時代的黑格爾,從規(guī)規(guī)矩矩走向自由奔放,時刻充滿著激情,時刻充滿著新奇。
走出大學校門,黑格爾在瑞士的一個貴族家庭里當了三年家教?;蛟S是歷史的巧合,同樣是偉大哲學家的康德和費希特也都是從家庭教師出身。在那里黑格爾只教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才剛剛6歲。帶兩個孩子對黑格爾來說真是易如反掌,所以他的空閑時間有很多。
在此期間他看了大量的書籍,主要是哲學類讀物。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就表現(xiàn)出了了對哲學的興趣,尤其是對康德實踐哲學的偏愛。他說:“這一段時間來我開始重新著手康德哲學的研究,以便學習如何把它的重要結果運用到我們常見的理論上。”
1795年從5月9號到7月24號,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寫出了《耶穌傳》這一作品。從此之后,黑格爾開始了對基督教的一些批判和思考,并且希望能夠推動宗教之于道德的促進作用。
黑格爾對政治也是情有獨鐘,他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就這樣寫道:“我一向對政治有一種偏愛”。此話確實沒有虛假,黑格爾對政治不可謂不上心。他在去世前發(fā)表的最后一篇作品還是關于現(xiàn)實的政治改革。他批判封建專制,也批判寡頭政治。
早在1789年的時候,他就積極參加過故鄉(xiāng)關于立憲的討論。他親手為家鄉(xiāng)的民主政治寫了一份傳單,名字就叫做“維滕堡議會必須由民眾選舉”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他才將這個激進的名字稍稍做了修改。
1800年,他來到了向往已久的耶拿。當時這里屬于魏瑪公國管轄,恰巧歌德又在此輔助公爵執(zhí)政,耶拿碰上了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以至于成了當時德國古典主義和浪漫派運動的發(fā)源地和活動中心。
黑格爾在這里努力工作以希望在大學里拿到一個哲學講師的職務。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這本書完稿沒多久,他就參加了申請教授資格的答辯。在他31歲生日那天,他被錄用了,可謂是雙喜臨門。
在黑格爾接近不惑之年的時候,他已經事業(yè)有成,思想也在不斷走向成熟。但是長年累月的工作,讓他忘記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成家。這么多年來,他一直都是一艘漂泊著的小船,如今他需要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港灣。
此時的黑格爾已經從大學里面退出來,當了一個中學的校長。但是這位在講臺上能夠把握全局、榮辱不驚的校長,在感情方面卻少了那么些許的自信。所以他只好寫信讓朋友幫忙介紹,后來便認識了比他小20歲的瑪麗小姐。
他們的婚禮在1811年9月15日舉行。在婚后,這位哲學家感受到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事業(yè),另一方面是可愛而知書達理的太太。黑格爾一生在哲學上追求的幸福感,在他的世俗社會里已經找到了。
黑格爾不僅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男人。他親自掌管家里的財務,并且將每一筆支出都記得明明白白。恩格斯就曾經說過:“歌德和黑格爾兩人在各自領域都是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但兩人又都從未擺脫德國小市民的氣息?!蔽蚁耄鞲袼乖谶@里所說的小市民氣息,指的可能就是他們二人的生活方式吧。
簡單、瑣碎,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沉浸,為生活的小驚喜而快樂。穩(wěn)定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愛,讓黑格爾熱情飽滿地工作下去。他最終建立了一座獨立的哲學大廈,令無數(shù)人嘆為觀止。
1826年,56歲的黑格爾享受著天倫之樂。無論是事業(yè)還是家庭,都已經是美滿豐收。他生日的時候,朋友們?yōu)樗麩崃业貞c祝了一次。他們到賭場里面盡情地玩一頓,黑格爾玩一種類似橋牌的紙牌游戲十分盡興,以至于到了午夜還渾然不知。
12點的時候,朋友們一同舉杯,在一通叮叮當當?shù)谋优鲎猜曋?,黑格爾開心地像個孩子。那一刻的黑格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偉大哲人,他只是所有世俗幸福中的一份子。
1829年,黑格爾當上了柏林大學的校長,事業(yè)達到巔峰,他熱情洋溢地發(fā)表了就職演說。但可惜的是,僅僅在柏林大學校長的位子上干了兩年,黑格爾就與世長辭了。
剛滿60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感受到了身體在慢慢衰弱。1831年,61歲的黑格爾感到時日無多,所以他就趕緊修改他的作品,希望能在自己去世之前留下更多的精神遺產。
但一場霍亂加速了黑格爾生命的終結。11月14日,感染了霍亂的黑格爾在親友的陪伴下,離開了世界。這一天是德國乃至整個世界哲學史上的黑暗一天,因為同一天去世的還有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萊布尼茲。
黑格爾去世后,學校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他的墓旁躺著另一位偉大的哲人——費希特。拋去他在哲學上偉大的貢獻,黑格爾的一生更像一篇敘事散文,沒有波瀾壯闊的起伏,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沖突,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家常便飯,但卻有著真真切切的幸福。
哲學很枯燥,但是總有一些人愿意為了自己的追求,窮盡一生的時光,黑格爾就是其中一個。用黑格爾自己的話來形容他的一生:“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p>
黑格爾啤酒口碑如何?
旗下的黑格爾啤酒新上市一款218ml的瓶裝新品,此款新品包括原漿黑啤、原漿白啤以及高濃度的黃啤,瓶蓋設計是獨特的拉環(huán)瓶蓋,是一款拉開喝的...
黑格爾的簡介
黑格爾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知識十分的淵博。黑格爾的哲學是德國帶有古典風格的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并且還是那一領域的杰出代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黑格爾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黑格爾的簡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時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任內。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象征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 運動的頂峰,對后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 歷史 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于黑格爾的 政治 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xiàn)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zhàn)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黑格爾青年時代恰逢法國大革命,J.盧梭的思想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被法國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動。他反對封建專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國在政治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與資產階級革命聯(lián)系起來,并把立憲政治制度視之為理想的國家制度。1815年拿破侖戰(zhàn)爭的失敗、歐洲封建勢力的復辟,使他的政治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開始贊頌現(xiàn)存的普魯士王國,主張以此為基礎而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黑格爾晚年對普魯士王國表現(xiàn)出忠順態(tài)度,但對法國革命始終持有好評,對德國保守派──歷史法學派持反對態(tài)度。
黑格爾的國家觀繼承和發(fā)展了I.康德、J.G.費希特以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他用哲學的思辨揭示國家的本質,反對17、18世紀的社會契約論從國家的外部特征解釋國家的本質,認為國家不是契約的任意產物。
他的國家概念指的不是現(xiàn)存的國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國家理念。他認為現(xiàn)實的國家只是國家理念的表現(xiàn)。國家的本質在于它是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黑格爾用唯心主義的觀點對國家與社會進行了區(qū)分,認為市民社會是“外在的國家”,是主觀意志、個人利益的結合形式。國家以它至高無上的意志、倫理精神把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國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 決定 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tǒng)一。個人只是國家的一些環(huán)節(jié),生活在國家中,才能獲得個人的人格、自由和價值。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中整體國家觀的傾向給予充分發(fā)揮,表明了他對古希臘以倫理和整體為特征的城邦國家觀的崇尚。
在國家制度方面,黑格爾認為世襲君主制是國家制度的頂峰,王權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國王擁有最后的主觀決斷權。但他主張限制王權,認為三權只是政治國家統(tǒng)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簽署議會通過的 決議 。
他對行政權的論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指出行政權是執(zhí)政權,應當掌握在為社會服務、與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級手中。他反對封建的官職世襲制度,主張任用官吏應以才智為標準并向一切市民開放。他強調國家制度的整體性和有機性,反對機械的分權理論。
黑格爾渴望德意志統(tǒng)一和復興是與其 民族主義 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他提 出國 家、民族要獨立自主,論證了戰(zhàn)爭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視為優(yōu)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 美體 現(xiàn)。
黑格爾的 故事
小時候的黑格爾就很喜愛讀書,一到周末,別的孩子都跑出去玩,只有黑格爾經常去圖書館。有次,黑格爾看到書中的內容寫的太好了,便把里面好的內容摘抄了下來。在讀書的過程中,黑格爾把 學科 進行分類,在學習中得到的心得,或者比較深刻的見解,黑格爾都會記錄下來,按照字母的順序排列,放在文件夾。這種井井有條的學習習慣使得黑格爾終身受益。
黑格爾出生在政府 公務員 的家庭,在1808年,黑格爾在紐倫堡擔任了中學校長,當了八年,在這八年里,黑格爾完成了《 邏輯學 》的著作。之后被聘為大學教授,在1817年,黑格爾完成了他的哲學體系,出版了《哲學全書》。黑格爾的故事是無窮無盡的,人生的閱歷也是非常多,隨后,黑格爾出版了很多本書。
黑格爾的每個概念和整個體系的發(fā)展都貫徹了辯證法的原則。黑格爾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黑格爾的故事中提到,黑格爾哲學的目的是通過 自然 的思維體現(xiàn)出哲學的精神,也就是說在探討思維的辯證關系。由于黑格爾的體系,德國的哲學達到了巔峰。黑格爾的辯證法成為人類思想上最驚人的思考之一。恩格斯后來也給予了他的辯證法很高的評價。以上就是黑格爾的故事,他求學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黑格爾的簡介相關文章:
1. 哲學家黑格爾是誰
2. 關于海涅的簡介
3. 恩格思的生平簡介
4. 哲學家馬克思的簡介
5. 黑格爾的客觀哲學的讀后感
6. 莫言個人資料簡介
關于《德國黑啤酒好喝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