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以前古代叫什么名字轉誰知道
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地,秦統(tǒng)一全國后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xiāng)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zhèn)境內(nèi),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つ喜坑缹帯补?、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qū)],是溫州建郡之始,初名正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后,歷1300余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fā),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qū)。溫州區(qū)初稱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后數(shù)度更名,稱第四特區(qū)、第三特區(qū)、永嘉行政督察區(qū)、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 區(qū)。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qū),并設溫州市。建國后,改稱為溫州區(qū)專員公署。其后,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qū)和溫州市合并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F(xiàn)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qū),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先秦時期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溫州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余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wǎng)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zhàn)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漢至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tǒng)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屬閩中郡。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xiāng)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h始于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qū)置永嘉郡,治所設于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于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后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shù)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并,稱永嘉縣,屬處州。后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于括蒼(今麗水市)。 607年(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 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758年(唐肅宗乾無無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jiān)鹽官。
民國時期
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武昌起義后,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 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qū)。溫州區(qū)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qū),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后數(shù)度更名,稱第四特區(qū)、第三特區(qū)、永嘉行政督察區(qū)、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qū),并設溫州市。建國后,改稱為溫州區(qū)專員公署。其后,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qū)和溫州市合并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zhàn)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后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恒燠,故名溫州。
甌越
明朝溫州叫什么名字
明朝時溫州就叫溫州。溫州在唐朝是就改名為溫州。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溫州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余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wǎng)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zhàn)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tǒng)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地屬閩中郡。
公元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溫州地屬東海國(俗稱東甌國)。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國滅。
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xiāng)。
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縣之東甌鄉(xiāng)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于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
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qū)置永嘉郡,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治永寧,建郡城于甌江南岸。
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shù)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方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并,稱永嘉縣,屬處州。后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于括蒼(今麗水市)。
607年(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622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嘉、安固、樂成、橫陽四縣。627年,廢東嘉州重隸于括州。
675年,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自此以后,歷1300余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
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武昌起義后,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qū).溫州區(qū)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qū),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后數(shù)度更名稱第四特區(qū)、第三特區(qū)、永嘉行政督察區(qū)、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qū)。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qū),并設溫州市。
建國后改稱為溫州區(qū)專員公署。其后,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
1981年9月溫州地區(qū)和溫州市合并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qū)置甌??h。
1984年1月,市郊區(qū)6個鄉(xiāng)劃歸城區(qū),稱鹿城區(qū)。
1984月2日,劃市郊狀元鎮(zhèn)、龍灣鄉(xiāng)和甌??h永中鎮(zhèn)的黃石、黃山二村建龍灣區(qū)。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縣為瑞安市(縣級)。
1992年3月9日,改甌海縣為區(qū)。
1993年9月18日,改樂清縣為樂清市(縣級)。
2015年,《國務院關于同意浙江省調(diào)整溫州市部分行政區(qū)劃的批復》(國函[2015]122號):同意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qū),將溫州市龍灣區(qū)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qū)管轄,以原洞頭縣和龍灣區(qū)靈昆街道的行政區(qū)域為洞頭區(qū)的行政區(qū)域。洞頭區(qū)人民政府駐北岙街道縣前路12號。
2016年4月22日,溫州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