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鄂爾多斯啤酒節(jié)幾月幾號開始?
鄂爾多斯城中草原國際啤酒節(jié)
在7月12日—7月22日鄂爾多斯城中草原國際啤酒節(jié)在東勝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鐵西菜籃子南廣場)
鄂爾多斯各大網(wǎng)紅、大咖相繼登臺為市民送上一場這個夏天給你一個嗨起來的理由,逛吃逛吃本次鄂爾多斯城中草原啤酒節(jié)美食區(qū)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家特色美食參展,不同地域的小吃口味各異。有來自臺灣的蚵仔煎、印度噴火魷魚王、非洲土著烤肉、澳洲龍蝦酥、網(wǎng)紅拉絲薯塔、網(wǎng)紅暗黑冰激凌等美食。
在啤酒節(jié)展區(qū)北側(cè),主辦方設立了專門的兒童游樂游藝區(qū),大人們在開懷暢飲的同時,孩子們也可以在兒童游樂游藝區(qū)找到自己的樂園。兒童游樂游藝區(qū)設有旋轉(zhuǎn)木馬、嘉年華游戲區(qū)、蹦床、碰碰車等孩子們喜歡的游樂項目?;顒优e辦期間,每晚7-9點將進行歌舞匯演及互動節(jié)目等活動?,F(xiàn)場還會隨機讀取數(shù)字,市民憑截屏數(shù)字成為幸運觀眾,可領取草原國際啤酒節(jié)十天免費吃福利。
故鄉(xiāng)大連的記憶
或許是老了,越來越喜歡懷念。能有一方空間把瑣碎的思緒匯成文字保存下來,挺快樂。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離家,在廣州待了14年,然后一家三口來到澳洲生活至今。因為期間很多年媽媽都住在廣東,所以我就沒怎么回過大連,直到媽媽回大連養(yǎng)老了,才又續(xù)上故鄉(xiāng)的記瞎困歷憶。離別了幾十年磨搜的故鄉(xiāng)尺賣,變化雖大,但獨特的鄉(xiāng)音總能讓我立覺親切。
翻老照片,沒找到自己和大連地標性建筑的合影,只有這張姥姥帶著姐姐和表姐的(那會兒還沒我),特別能勾起我的記憶。注意照片背景的大鳥籠,老大連人應該都記得吧,動物園一進大門就是這兒,在小孩兒眼里它可謂超級巨大。
大連勞動公園、動物園、老虎灘、夏家河子、棒棰島、兒童公園,是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學校春游也喜歡去這些地方。勞動公園的兩座石獅子是我的好朋友,每次都要鉆在它們肚子底下玩兒。
小時候的心目中,大連是個大地方,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就是大連了。長大出省了才發(fā)現(xiàn),竟有人不知道大連在哪兒,而且還不止一人。這才意識到以前是自己戴了故鄉(xiāng)濾鏡。
到現(xiàn)在我還是搞不清大連到底屬于幾線城市,以前是二線,有時候又劃成新一線。對我來說,幾線都不重要,反正大連是整個東北當之無愧的最宜居城市。若不考慮掙錢問題,單就居住環(huán)境來說,大連在全國應該都排在前列。
我在廣州和悉尼都住過十年以上,說實話,還是更喜歡規(guī)模小一點兒的城市,最好是住在靠近城市的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小鎮(zhèn)或鄉(xiāng)下,既能在必要的時候享受大城市的資源,又避開了大城市的擁擠嘈雜。
大城市雖然就業(yè)和掙錢機會多,但開銷也大,特別是可怕的房價。像我這種對吃喝玩樂逛街購物都沒多大興趣的,真不愛往人多的地方擠。特別是交通,像我目前所在的悉尼,隨便去個什么地方車程半小時以內(nèi)都算近的,開車一小時還沒跑出悉尼。假設哪個朋友來悉尼說見見面吧,聽起來都在一個城市見個面還算個事兒嘛,但很可能我得在路上折騰幾小時,若在小地方都跨好幾個城市了。
當然,大連不能算是小地方,從市中心到最遠的區(qū)也得將近一小時車程。我覺得大連的規(guī)模不大不小,住著舒服。該有的現(xiàn)代化設施資源和服務都有,又沒那么擁擠和疲于奔命。
大連最大的特點是三面環(huán)海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它在遼東半島的最南端,也是整個東北的最南端。
有山有水,風景沒得說。因為三面環(huán)海,所以空氣質(zhì)量在國內(nèi)絕對位居前列,湛藍的天空是標配。雖處東北,但氣候并不惡劣,四季分明,冬天沒多冷,下場大雪也不是經(jīng)常的事兒,何況有供暖,待在室內(nèi)比南方的濕冷舒服多了。夏天小海風吹著,別提多涼爽。
記憶里,故鄉(xiāng)最美的,第一是海,第二是雪。偶爾來場鵝毛大雪,大地蓋上雪白的棉被,還有海,真美!下圖是朋友拍的照片,借來用用,鳴謝。
人文方面,大連和日本隔海相望,所以和日本交流較多。高中時,我班有差不多一半同學是學日語的。再加上受過去戰(zhàn)爭影響,大連有許多日本和俄羅斯留下印跡,包括建筑、戰(zhàn)地工事、四通八達的火車線路等等。
小時候同學家的地板底下就有地下通道,連接每一戶,我們還鉆進去探過險。小學旁邊的小山上有遺留的炮臺和防空洞,我放學后跟男同學們從防空洞的鐵柵欄鉆進去玩兒,還被老師叫上臺批評過。
下圖這古老的有軌電車,現(xiàn)在還在運營,特別喜歡這種悠閑的感覺:
俄羅斯風格的建筑:
下圖是著名的日俄戰(zhàn)爭遺址旅順二O三高地。這個海邊的山頭,是兵家必爭之地。
下圖是位于大連旅順的清肅親王府遺址。肅親王名善耆,是清太宗太極的長子豪格的第十代直系子孫。曾任清政府民政部尚書、鑲紅旗漢軍都統(tǒng)、軍咨大臣等要職。1912年2月,他由北京逃亡到旅順,被日本軍方安排在這棟曾為俄國人別墅的地方。
我喜歡有歷史印跡的地方和老物件,摸一摸這門把手,想象著曾有多少人同樣觸碰過它,或許信息場還都在呢。
大連的高樓雖稱不上摩天,可也足夠形成亮麗的城市風景線,讓你感受現(xiàn)代都市的繁華:
哪怕是市內(nèi),道路也不像特大城市那樣時刻都繁忙,看著這空蕩蕩的街道,恍如身在國外:
到處都能找到攝影的好地方,下圖是表姐幫我拍的,特別喜歡:
到大連,必來的是星海廣場,這里有海、有城市地標、有跨海大橋,尤其是夏天的傍晚,海風習習拂面,好不愜意。
下圖里的小人是表姐牽著我女兒,紅色的晚霞映襯著海鷗的剪影,好浪漫:
海邊有賣鳥食的,引來成群的鴿子和海鷗:
也可以趁天還亮的時候,在附近礁石上探探寶:
一直覺得大海會讓人心胸開闊。有什么煩心事兒,只要面向大海極目遠眺,頓時發(fā)覺自己是多么渺小,再大的煩惱又有多大?
星海廣場海邊還有電動游樂設施,哪怕冬天也照樣運營:
下圖,夕陽下的小人影,還是表姐和女兒,好像是我拍的吧?我竟能拍出這么美的照片?
從高樓俯視星海廣場的夜景,有點兒上帝視角哈,跨海大橋燈光顏色會不斷變化:
某個時段,星海廣場有音樂噴泉,找個視野好的露天酒吧,喝東西、聊天、看噴泉......既都市,又幽靜。
一輪明月當空照,跟圓形的噴泉相互輝映:
若是夏天的夜晚,這一排啤酒會更有吸引力吧。大連常舉辦各種節(jié),國際服裝節(jié)、國際啤酒節(jié)、大連藝術節(jié)等等。
海邊長大的人都趕過海。找一片這樣的礁石,退大潮以后,碰碰運氣。小時候隨便在海邊就能挖到蜆子(花甲),水平高的還能抓到大大小小的螃蟹和海膽,小孩子隨手撿些海帶、海波羅什么的也是收獲。有一次春游到海邊,我還摸到過一只海參。鄰居小男孩在沙子里挖到過一只挺大的蝦爬子(又叫瀨尿蝦或皮皮蝦)。
現(xiàn)在一說吃海鮮,好像大餐似的。一點不夸張,我們海邊長大的,可以說是吃著海鮮長大的,吃多了也不覺得咋樣。小時候吃海紅和蜆子都是一堆一堆的滿桌子殼,各種海魚更是餐桌最常見的東西。
海邊的人家,房前屋后常常這樣掛著曬干的海貨:
小時候姥姥家后院外面就是海,我經(jīng)常在礁石上砸海蠣子(牡蠣),就像下圖這樣的,砸開了直接放進嘴里就吃,咸咸的,鮮鮮的。有時候還就著玉米面餅子吃。我特別愛吃姥姥做的玉米面餅子,常跟媽媽要“黃饅頭”。
姥姥家的海邊是這樣的,過去是個漁村,現(xiàn)在也變成市區(qū)了。
我自己雖不愛做飯,但出去旅行喜歡逛本地人的菜市場,越鄉(xiāng)土的越好。像下圖這樣的,自家撈上來的海貨、土雞蛋、自家種的蔬果,感覺不光是買菜,更是在感受他們的日子。
看看,左下角的鮑魚,剛從海里撈出來,活的,才五塊人民幣一只。前年在旅順逛早市時看到的,我一口氣買光了,給老媽凍在冰箱里慢慢吃。
說起家鄉(xiāng)的美食。下圖應該是大連人都知道的吧。
左上是燜子,到現(xiàn)在我還經(jīng)常饞。小學的冬天,放學后,去車站的路邊有個燜子鋪,吃一小碗熱氣騰騰的燜子,又暖和又過癮。圖上兩種海波羅,一種圓的,一種長長的,長長的是用鑰匙孔別斷尾巴,在頭上一吸,哧溜就進嘴里了。跟磕瓜子一個意思,吃不進多少東西,享受的就是個過程。
煎餅果子雖不是源于東北,但也是我小時候愛吃的,高中放學已是晚上,在車站買一個煎餅果子,又餓又冷的時候,感覺它是世上最美味的。
下圖左上,是山東的煎餅,我也愛。誰發(fā)明的這東西,真神奇,可以吃的“紙”,容易保存。
說起中國胃,不能不提冰糖葫蘆,人在國外最想念的就是它。瘦人大多愛吃酸,我常年不離山楂制品,在澳洲買不到冰糖葫蘆,只好總吃山楂片、山楂卷。
以前我寫過,自己上面某世應該是農(nóng)村人,中國鄉(xiāng)下的物件和建筑都讓我感覺特別親切舒服。朋友知道這個,所以特地帶我來了這家東北鄉(xiāng)村氣息十足的館子。本來還有土炕的,不巧那天已被預訂,就這我已經(jīng)很滿意啦。餐桌這種原始木頭的風格就是我最喜歡的自然風。
看看東北人的豪爽,鍋太大,直接用鐵锨炒菜。海鮮大雜燴,鐵锨子直接上菜,夠大氣哈。對我來說,東北這種亂燉,比什么精致的西餐日餐都更能調(diào)動我的食欲。
當然,在大連也能吃到全國各地的美食,無意中發(fā)現(xiàn)青泥洼橋那有個青泥巷,別有洞天。
很有年代感的記憶:爆爆米花的爐子、轱轆井、剃頭刮臉匠:
也可以到海邊的威尼斯水城,找個風景漂亮的露天餐館隨便吃點什么:
大連威尼斯水城絕對是婚紗攝影的熱門之地,看到下圖中穿紅衣的新娘子了嗎?
大連不光有四通八達的鐵路和電車網(wǎng)絡,也有新建的好幾條地鐵線。在地鐵站看到下圖這個提示,真是太體貼了,終于考慮到壯漢和瘦女對溫度要求的天差地別。怕冷的我必須去空調(diào)最弱的車廂呀。
有一天去逛早市,路上經(jīng)過一戶平房人家,老太太坐在院外馬路邊乘涼,我就跟她嘮了兩句,過了一會兒老爺子也回來了,還邀請我進家坐坐。我沒好意思進,只在院子里看了看。這一看不要緊,竟發(fā)現(xiàn)我童年記憶中的大酸菜缸子。小時候,冬天,我家門外就放著一缸這樣的酸菜。
這東西看起來有點兒嚇人,臟兮兮的,實際上吃起來別提多正宗了,真正的東北大酸白菜。北方冬天氣溫低,不存在什么細菌發(fā)霉問題,放心吃吧。老百姓家里上不得臺面的才是正宗寶貝。
路上,有老人在散步、聊天、鍛煉身體,真希望自己老了也能有這樣的環(huán)境:
不知以后是否有福氣回故鄉(xiāng)養(yǎng)老。無論是落葉歸根也好,四海為家也好,故鄉(xiāng),永遠是我心底最美的那道風景!